❀以我为主,为我所用

WHAT

阅读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读了多少的结果,而是追求有多少知识内化进大脑中。只是因为后者很难量化,才不得不用前者衡量。注意不要落入计数器陷阱
要注意思考,阅读之后,我的看法是什么,我从中学到了什么?不能做题式阅读
要从作者本位,到以我为主。
主动学习:反向倒推自己的每一个看法,寻找是否有坚实的逻辑支撑。如果不能自圆其说,就去读书、搜索信息,寻找支撑。如果发现找到的资料跟原有的看法矛盾,就去寻求“正反合”——这就是一个不断迭代和升级认知的过程。

WHY

原理:敏感化(怀孕之后觉得街上到处都是孕妇)(区分背景和主体)
主动学习必然优于被动学习学习金字塔
笔记本身并没有价值,只有放在思考流中,与自己的思维产生碰撞产生的火花才是有价值的。

以我为主的目的:一切我们所学到的知识,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增进对这个世界的理解,指导我们的行动。换句话说:只有能够落实到实践中,能够用起来的知识,才是有意义的。
(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,而是判断与选择,这是学术知识体系和个人认知体系的区别。万维钢: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,它才是你的知识。)

我想起项飙老师的书《把自己作为方法》,我现在发现或许还有一种方式:把学习当做成为自己的方法。当然学习本来就是,但是它的这项职能,因为过去所接受的学习教育,被掩盖和隐藏,学习指向的更多是考试的结果,就业的成功,技能的获取,问题的解决,很少指向于“成为自己”。学习总是一些痛苦加一些意外之喜 (qq.com)

怎样用?

Pasted image 20230514225553.png

HOW

寻找内容和自己的关联

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,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,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❀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建立知识网络
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隐蔽条件不能忽视:你需要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需求。这就要求——敏感化。
寻找这些信息与自己产生联系的触动点。在拉伸区边缘进行扩展和探讨。舒适区-拉伸区-困难区

带着问题找答案

方法:留意看书听课时产生的问题,去找答案,最后整理成笔记
搭建框架——问题驱动——主题阅读

阅读时积极思考

与笔记系统的结合:

Cm:
理解:我如何理解作者的观点?
联想:我能想到哪些相关的其他知识点?
例子:有哪些例子可以用这个知识点来解释?
灵感:这些内容能对我的生活、工作起到什么帮助?
Td
完善:我需要进一步查询什么,来完善这个主题
尝试:我可以如何在生活或工作中去实践、尝试它

Reference